背景
創導三維助力唐都醫院完成國內首3D打印可降解氣管外支架臨床應用
氣管軟化性狹窄長達6厘米,超過了氣管切除的極限長度,而最窄處僅有3毫米,導致患者重度呼吸困難,危及生命。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與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創導三維”資深專家李滌塵教授和賀健康教授聯合唐都醫院胸腔外科挑戰國際極限難度,利用國際最新3D打印可降解材料設備和技術,疏通了患者氣道,保證患者正常呼吸。該手術完成于2016年3月28日,成為國內首例3D打印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用于臨床醫學的成功范例。
通常人體氣管約有12厘米長,而患者長達6厘米的氣管已經軟化塌陷,阻塞的氣道非常狹窄,僅剩下3毫米,該病情在臨床上十分罕見,由于阻塞段超過了氣管切除的極限長度,因此無法進行切除。如果按照傳統的方案,植入內支架,又會引起排痰困難等問題。
方法
基于病人CT影像資料,術前制作了3D打印氣管模型,李小飛主任與曹鐵生教授充分評估病情后決定實施外支架懸吊術。專家在多輪研討后,"創導三維”賀健康教授決定采用聚已內酷可吸收生物材料,并專門搭建專用3D打印平臺,制備出一種可在2-3年內逐漸降解、被人體吸收的支架,免除患者二次手術取支架的痛苦。該氣管支架的降解周期是可調控的,調控方法為控制聚已內酯生物材料的種類和分子量,聚已內酯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這樣既能有效解決氣管狹窄的難題,又能避免內支架植入后不良反應。
結果
3D打印的氣管懸吊外支架結構上合理、力學性能優異,術后塌陷的氣管被外支架吊起進行縫合固定,從而疏通了氣道,保證患者能夠正常呼吸。術前肺里的分泌物和痰液無法排出,導致惠者雙側嚴重的阻塞性肺炎,術后左邊的阻塞性肺炎已經自動愈合。
討論
氣管外殼是胸外科“皇冠上的明珠”,一旦出問題很難解決,由于氣管長度有限,可切除部分更加有限。因此,利用3D打印新技術解決氣管問題,是醫療技術的一大進步。
據李小飛主任介紹,若長段氣管切除術后,需要將患者下巴縫在胸前一段時間,防止因過度牽拉導致氣管縫合口脫開,因此患者術后無比痛苦,而氣管內放置支架則會引起排痰困難等問題。3D打印氣管外支架使用的是可吸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這樣既能有效解決氣管狹窄的難題,又能避免內支架植入后的不良反應,最大限度減少了患者痛苦。成為國內首例3D打印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用于臨床醫學的成功范例,是未來氣管軟化癥治療的有效方法。
上一頁
聯系我們

關注我們 掌握最新動態
SAF Coolest v1.2 設置面板 JVYSS-ZJUP-FQXAE-AWW
無數據提示
Sorry,當前欄目暫無內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欄目或返回 首頁